6月12日,央企华润三九官宣与国内iPSC企业艾尔再生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心肌细胞类干细胞新药HiCM-188的产业化。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商业合作,而是一场信号意义远超市场交易的转折事件。
作为首个以市场化方式全面介入干细胞药物落地的央企动作,此举无疑为行业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曾被视为监管高压区的干细胞治疗,正在进入可控放行的“政策护航期”。这背后,不仅是技术验证的信心,也或许是监管态度发生质变的前奏。对于一个多年处于“审批慢、落地难、叫好不叫座”状态的前沿产业而言,央企的入局,标志着游戏规则的变化正在发生。
早在2012年,国家卫健委和原食药监总局曾叫停所有未经审批的干细胞临床应用项目。此后十年,中国干细胞治疗始终处于“试点框架+伦理审查+备案临床”三道监管红线中运行。
对比美国FDA早早确立的IND通道、日本的“再生医疗快速通道”,中国干细胞技术尽管科研论文井喷、资本热度不减,却迟迟未能走向真正上市的药物化道路。据CDE官网统计,截至2024年5月,中国获批临床试验的细胞治疗产品中,干细胞类仍占比不足20%,绝大多数仍处于I期前后。
而如今,华润三九这样的央企主动携手干细胞企业,是否意味着“三道红线”终于要松动?
过去的监管逻辑是“宁滞不放”,如今的监管趋势是“审慎放开、鼓励转化”。信号其实早已出现。
2022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的《细胞治疗产品注册审评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明确提出干细胞产品可按新药路径注册;2023年,北京、广东等地密集批准医院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试点;而2024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牵头起草的《干细胞产业化评估标准》首次被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应用成果”评审。
这些信号共同指向一点:中国的干细胞监管,正从过去的“零容忍式风险规避”走向“窗口托底式风险管理”。而华润此次签约,正是在新政风向尚未全面铺开的前夜,率先冲出观望区的国家队动作,显然并非孤例,而是政策引导下的首发试水。
干细胞药物天然处于“高科技+高风险+高伦理敏感”的交叉区,企业即使技术领先,若无政策信心和监管通道,也难以贸然投资放量。而央企作为具备高度政策信号解读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的“国家队选手”,其入局往往被视为“托底型示范”——先行一步,替政策做样板、为民企铺路径。
从2009年华大基因推动二代测序政策化,到三生制药牵头打通CAR-T细胞治疗IND路径,央企或国家支持背景的公司,一直是前沿生物技术政策转向的“领头羊”。
华润此次落子iPSC心肌细胞,不仅是产品可行性选择,更是对政策窗口的精准卡位,既回应了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目标,也试图构建一个“央企牵头、产业联盟响应、政策定向支持”的干细胞产业新机制。
华润事件之后,干细胞药物的监管真正“破冰”,还要看以下三个口子是否进一步打开:
第一,是临床路径通道化,能否有更多干细胞药获批IND、实现规范注册,不再只是医院备案研究;第二,是审批标准规范化,是否出台明确的CMC、药代、风险评估技术评价标准,解决“无标准就无法审批”的监管瓶颈;第三,是医保机制前置化,如能将干细胞产品纳入“临床价值优先+成本控制模型”中进行医保前置评估,将极大推动企业信心。
目前,这三点正在快速推进中,但仍需政策协同。从监管进度上看,华润三九的HiCM-188如能成为中国首个央企主导的iPSC干细胞类新药IND产品,其背后所激活的,不只是一个项目,而可能是一整套审批范式的再建。
干细胞行业不是没有技术,不是没有市场,而是一直在等待一个“制度上的落脚点”。央企的入局,不只是产业信心的加码,更是监管心态的转向。这次华润三九签约背后,是政策风向已变的证明。
未来的干细胞监管,很可能不是从“安全第一”跳到“市场优先”,而是在两者之间建起一套“可控释放机制”:以央企为平台、以试点为通道、以医保为杠杆、以标准为护栏。
在这个新体系中,中国干细胞药有望不再困于观望,而是正式走入市场、临床、医保的主通道。如果说过去十年是“谨慎试水期”,那么现在,干细胞行业正真正进入“政策护航期”。